第59章 番外四汉之西都,我朝长安。(1/3)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

天才一秒记住爬书网,www.xpsxs.com,如果被浏览器转码或畅读,内容容易缺失,阅读体验极差,请退出转码或畅读模式。

    “汉之西都,在于雍州,实曰长安。”

    时宜等在展馆的马车前,为这一句,回首望去念这赋的是来西安的游客。是为了应景,或是本就熟读古籍,才引出了《西都赋》?她不得而知。

    而她因此被牵起的回忆,旁人也不可能看到。

    汉之西都。

    在到长安南辰王府前,她于家庭院,每每在阿娘书房内背这首赋,都会向往西北那座城。崔氏在清河郡势大,常有客至聊起长安城,无不赞颂。

    后来到了王府,她年纪尚幼,又碍于太子妃身份,不得自由出入王府,心中念念的西都,隔着一堵墙而不得见。她怕看了念念难忘,于是将一墙外的长安藏在心里。

    其后数年,师父在王府的日子不多。

    那时天下未定,他领兵南征北战,常见捷报不见人。

    初夏将至,一封捷报传遍九州,诸王相约划疆而治,不再战,此一封捷报让中土同贺,王府上下更是如同过年,师姐命人翻修各个宅院的屋顶,迎小南王回府。

    她被捷报搅得一夜兴奋,难以入眠,趁着侍女熟睡,搬了工匠留在院子里的木梯,架到屋檐边,悄然爬了上去。

    “街衢洞达,闾且千,九市开场,货别隧分,”身后,一个影子在黑暗里说,“人不得顾,车不得旋,阗城溢郭,旁流百廛。”

    念的竟是《西都赋》。

    她惊讶回头。

    “有没有听过?”月色里,本该在百里外的周生辰,含笑自暗走到明处。

    她点头。三岁起就背,可倒背如流。

    “汉之西都,”他望着墙外万家灯火,轻声道,“我朝长安。

    这是她第一次从师父眼中,见到孤独。

    长安是他的家,此处是他的王府,为何他却像置身荒野,不见繁华?

    那夜的她,并不懂师父为了“长安”,放弃了什么。

    等到师兄师姐们回到王府,庆贺的宴席从王府摆出去,一直摆到长安街上。

    每一个血奋战的师兄师姐讲起大胜,都难掩激动。而更令人激动的是长江沿岸的太平长约。那日,周生辰带大军南临长江,与南境大将聚首,两位领兵者以中土之名,立下划江而治、互不相犯的盟约。

    也由此结束了长达数十年的南北之争。

    在中土的邀约下,北部、西部和西南夷外族的三位掌权者,先后赶赴长江。五人临疆筑楼,取名定疆楼,登楼一夜,于沙盘定天下五分之疆土,交杯换盏,相逢恨晚如知己。翌日天明,毁楼而去,自此一生为敌,不死无休。

    “如此气魄,古今难见…师妹,你见过师父有朋友吗?”大师姐忽而问她。

    她轻摇头。

    “那天楼上的几人,应该是师父的朋友,”大师姐说,“师父随身带的短兵器不见了,他从少年起就带在身上的,不会丢。”

    剩下的话,大师姐藏住了。

    英雄见面,惺惺相惜,常会交换短兵器。他们都猜,师父的短兵器在定疆楼上,与人做了结交信物,但没人说出来。毕竟再如何互相欣赏,楼上五人都是死敌。

    毁楼前夜,大师姐和南境一员大将带兵巡守,她曾闻楼上琴声,见人影,更有笑声频频传下楼。她和南境那员大将曾无数次对阵,各有胜负,是死敌,更是劲敌,但在那夜却像守在长辈房外,偷听长辈们闲话家常的少年少女。

    大师姐说,只有在那夜,师父才遇到了真正的知己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眼前,马车展台旁的灯闪灭了几秒,招来了几声惊疑,很快灯亮起。

    身边经过了一对年轻男女。

    “你看那马车有几匹马?”男人问。

    “六匹。”

    “那是天子的马车。”男人说。

    女孩子回头看,想看的是马车,却被时宜吸引。

    时宜立在马车旁,和展台内的千年马车融为一体,让人联想到大漠飞沙,驼铃车队,一辆辆华盖车伴随黄沙进城,车队后是铠甲积沙的千军万马。

    车载美人,驶入长安。

    时宜同时被女孩子的眉眼摄住,联想到的是江水滔天,战船千艘穿行于连绵峡谷中,一排排铠甲半湿的将士,自头盔下露出一双双无波眼眸。

    船载美人,归航柴桑。

    女孩子对时宜友好笑笑,回过头去,继续问身边的哥哥:“几匹马有讲究吗?”

    “天子驾六,诸侯驾五,卿驾四,大夫三,士二,庶一,”说话的男人始终背对着时宜,带着女孩子离开,“南北划江而治时,两个异姓王所御驾六,一南一北,一柴桑一长安。”

    时宜诧异。

    她没想到除了自己,竟还有人熟悉那段历史,可惜他们已离开,再见不到容貌。

    周生辰单臂挽着西装外衣,和出门的年轻男女擦肩而过。博物馆的安检门内,有位工作人员认识周生辰,叫了声“周生教授”。

    男人因为“周生”二字停住,周生辰因为对方的异常反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